近日,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发布了《建材工业“十四五”发展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提到,支持行业实施燃料替代,利用垃圾衍生燃料、生物质燃料等可燃废弃物高比例替代燃煤,推动替代燃料高热值、低成本、标准化预处理,提升水泥等行业燃煤替代率。
构建行业固废综合利用技术与产业化平台,加大对大宗工业固废、生活垃圾、城市污泥、建筑废弃物和有毒有害废弃物的协同处置力度。在重点地区建设利用水泥窑、大型烧结砖隧道窑协同处置废弃物示范线。
全文如下
建材工业“十四五”发展实施意见
建材工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提升人居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产业,是建筑建设、国防军工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基石。
“十四五”是我国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工业体系、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重要时期,也是建材工业推进高质量发展、提前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关键阶段。为贯彻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印发的《“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践行“宜业尚品、造福人类”的建材行业发展目标,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发展背景和总体要求
(一)提前实现碳达峰是行业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建材工业作为典型的资源能源承载型产业,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点领域。“十三五”以来,建材工业绿色发展成效显著,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总体呈现下降态势,2020年规模以上企业吨水泥熟料综合能耗比2015年下降3.6%。然而,建材行业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污染物排放总量在工业部门中仍然位居前三位,成为制约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瓶颈。
“十四五”建材工业应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将绿色低碳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首要准则,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稳中求进,先立后破、通盘谋划,要摒弃自然达峰的错误思想,增强提前实现碳达峰目标的责任感、紧迫感。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统领,深入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绿色低碳建材产品发展和技术装备升级,树立化石能源能省尽省、绿色能源能用尽用的能源消费新观念,全面提升建材工业绿色发展水平,为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做出应有贡献。
(二)践行“宜业尚品、造福人类”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十三五”以来,建材工业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生产保持持续增长,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建材新兴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建材加工制品业规模占比达到52%。
当前,建材工业正处于积极应对外部市场需求结构变化、内部产业结构加速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为肩负“大国基石”的历史重任,建材工业树立“开拓、创新、绿色、共享、开放、人文”六大发展理念,确定了“宜业尚品、造福人类”的发展目标,提出“十三个全面提升”的谋划布局。发展目标明确了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开创性贡献的行业定位,厘清了行业发展与环境、员工、社会、国家、时代的关系,界定了建材产品在技术、质量、环保、市场、文明应具备的特征,要求建材产品与技术迭代同步、与标准提升吻合、与生态环境相容、与市场需求相配、与文明发展相伴,促使建材行业成为环境友好、员工满意、社会信赖、国家需要、与时俱进的行业。发展目标充分彰显了行业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对建材工业绿色低碳安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三)提升创新能力是行业安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
创新发展贯穿经济社会的各领域各环节,也是决定建材工业发展命脉的重要因素。“十三五”建材工业创新能力迈上新台阶,技术装备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持续提升,2020年研发经费投入比2015年提高85%。但行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仍不完善,研发投入比低于工业整体发展水平,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高端应用等领域缺少原创性技术和世界领先的新技术新产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及关键产品保供能力仍需加强。
“十四五”期间建材工业应着眼于产业链供应链的先进性、安全性,着眼于加快补短板、强化锻长板,着眼于产业基础的再造、高级化、现代化,全面提升行业创新投入力度和产品技术装备水平,推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强化能源自立、矿产资源高效利用和关键产品保供能力,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和国产化替代水平,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可靠、稳固、先进,开启行业安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四)推进数字化转型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支撑
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已成为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十三五”以来,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建材企业设计、研发、生产、经营、管理等环节的渗透日益加深,智能制造推进体系初步形成,智能化技术进一步推广应用。但在智能制造装备、工业软件、工业网络、信息安全等领域基础薄弱,尚有部分行业尚未完成工业化、规模化进程,智能制造标准规范相对滞后。
建材工业已充分认识加快数字化发展和提升智能制造水平的重要性,“十四五”期间需进一步加强行业全产业链价值链与工业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赋能建材行业企业,实现行业管理模式现代化,全面提升行业生产经营管理智能化水平。
(五)构建发展新格局是推动行业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建材生产国和消费国,建材工业已发展成为门类比较齐全、产品基本配套、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一批建材企业走出国门投资实体企业,对外投资开办企业数量逐渐增多,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然而我国建材出口额不足行业总量的5%,国际竞争能力仍然不强,拥有世界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企业较少。
“十四五”期间建材工业应加快形成与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利用较为完备的产业链供应链和庞大的消费市场,实现与全球经济和行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全面提升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品牌影响力,加快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培育新形势下国际合作新优势,推动我国建材工业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二、发展目标
(一)主要目标
到2025年,建材工业形成与保障国民经济建设、满足人民高质量建材需求相适应的良性发展新格局;行业全面实现碳达峰,水泥等行业在2023年前率先达峰,水泥等主要行业碳排放总量控制取得阶段性成果,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生产体系初步形成,生态宜业成为行业主流价值观,水泥、玻璃等主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六零”示范工厂建设在主要领域取得突破;主要产业落后技术、低效产能基本淘汰,能效基准水平以下项目全部清零;关键材料、技术装备短板有效解决,氢能利用等绿色低碳重大科技攻关和示范应用取得实质进展;智能制造支撑体系基本建立,数字化、网络化制造普遍实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行业国际国内双循环格局初步建立。
到2035年,建材工业对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美好生活具有系统性、全方位、高质量的保供能力。全行业碳排放在达峰后明显下降,实现碳中和目标取得初步进展,绿色低碳发展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六零”示范工厂模式得到普遍推广;建材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自主可控,关键技术、装备、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一代人工智能与建材制造工艺技术深度融合,智能化成为行业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特征,我国成为世界建材工业强国。
三、重点任务
(一)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确保提前实现碳达峰
1、实施节能降碳增效
适应绿色低碳发展要求,全面提升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感,各地区、各行业、建材骨干企业研究制定各自区域、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碳达峰碳减排时间表和路线图。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支持有条件的地区、行业和企业率先碳达峰,鼓励开展绿色低碳先行示范,探索并推广有效模式和经验,确保建材行业碳达峰目标如期完成。
开展建材主要行业企业碳排放核查工作,摸清碳排放底数,构建建材及主要行业、企业及重点产品碳排放统计核算、监测与评估体系,建立企业碳排放信息披露制度,打造行业碳减排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基础数据库。推动水泥等重点行业进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加强重点行业和产品资源效率对标,编制主要行业节能降碳技术指南,推动存量项目节能降碳升级改造。在水泥、玻璃、陶瓷等行业逐步推动改造建设一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绿色低碳生产线,实现窑炉碳捕集利用封存技术产业化示范。
加快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类标准制修订工作,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在主要领域广泛开展节能诊断,挖掘节能降碳空间,形成一批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节能典型案例。
专栏1 节能降碳推进工程
加强低碳技术产品攻关。大力发展低碳零碳负碳建材新产品。攻关水泥、玻璃等行业绿色低碳共性、核心工艺与技术装备。加大窑炉氢能煅烧技术、建材窑炉烟气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研发,研发新型低碳固碳胶凝材料、低碳混凝土、吸碳固碳建材产品等。加大气凝胶材料研发和推广。
推广节能降碳技术应用。推进先进适用的节能降碳技术应用,推广协同处置、低碳及高性能水泥生产制备、全氧燃烧、富氧燃烧、全电熔及电助熔、原燃料替代、先进成型烧结、浮法玻璃一窑多线、陶瓷干法制粉等低碳技术。
实施低碳试点项目建设。实施重大节能低碳技术产业化示范,开展建材氢能利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富氧燃烧、全氧燃烧、低碳胶凝材料、固碳建材等项目试点示范,打造“六零”示范工厂,培育一批节能降碳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示范园区。
到2025年前建材工业全面实现碳达峰,在经济发展水平高、绿色发展基础好的地区以及水泥等行业率先实现碳达峰,形成一批绿色低碳示范标杆企业。
2、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支持行业实施燃料替代,利用垃圾衍生燃料、生物质燃料等可燃废弃物高比例替代燃煤,推动替代燃料高热值、低成本、标准化预处理,提升水泥等行业燃煤替代率。
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推进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改造提升计划,实施节能、节材、减污、降碳等系统性清洁生产改造,提高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在行业的应用比重。
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例,研发并推广使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氢能等非化石能源替代技术,引导企业利用余热余压、替代燃料、分布式发电等,推行分布式清洁能源及储能一体化系统应用,推进多能高效互补利用,提高能源利用质量和效率。支持鼓励建材企业就近大规模高比例消纳可再生能源。
3、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水泥等行业非碳酸盐原料替代,逐步减少碳酸盐原料用量。推广高固废掺量的低碳水泥生产技术,引导水泥企业通过磷石膏、钛石膏、氟石膏、矿渣、电石渣、钢渣、镁渣、粉煤灰等非碳酸盐原料制水泥,降低生产过程二氧化碳排放。
构建行业固废综合利用技术与产业化平台,加大对大宗工业固废、生活垃圾、城市污泥、建筑废弃物和有毒有害废弃物的协同处置力度。在重点地区建设利用水泥窑、大型烧结砖隧道窑协同处置废弃物示范线。推动利用大宗固体废弃物生产建材产品。选择产业基础良好的地区建立行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树立固废综合利用典型示范,促进建材生产企业向环保功能型、城市建设标配型企业转变。
4、推广绿色低碳建材
构建绿色低碳建材产品体系,编制绿色低碳建材产品目录。加快新型胶凝材料、低碳混凝土、百米级海上风电叶片、碲化镉、铜铟镓硒发电玻璃、储氢材料等绿色低碳建材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材料保障。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建材,尤其在发展基础好的地区,依托优势企业,利用当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绿色建材。扩大绿色低碳建材消费,开展绿色低碳建材进万家活动,征集优秀绿色低碳建材产品、企业、园区案例,发布绿色低碳产品和企业目录,形成推广应用长效发展机制。协调相关资源,共同开展绿色低碳建材试点城市、示范企业和示范基地建设。
丰富绿色低碳建材产品品种,完善绿色低碳建材产品评价相关标准体系,推进绿色低碳建材产品认证,推动节能降碳、安全性好、性价比高的绿色低碳建材产品推广应用。
5、推进超低排放改造
大力推进水泥行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形成超低排放示范线,积极推动玻璃、陶瓷、玻璃纤维、砖瓦、石灰等行业实施超低排放。组织打造零排放或近零排放示范工厂。
实施水泥等窑炉清洁生产改造,积极开发并推广能源梯级利用、窑炉烟气除尘脱硫脱硝和多种污染物一体化综合治理深度减排技术装备,加强无组织排放控制。
6、推动绿色矿山建设
加快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工作,加强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研发推广数字矿山、优化采选运工艺装备、减排除尘降噪、复绿复垦等重点技术。鼓励地方政府建立“先征后退”的绿色矿山发展基金,支持绿色矿山发展。支持引导符合条件的矿山向工业遗址公园、地质公园、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等转型。
(二)深度调整产业结构,满足社会发展新需求
1、加大低效产能压减力度
严格落实水泥、平板玻璃行业产能置换政策,严控新增产能。坚决遏制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等不符合能耗、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要求的项目建设。防止产能无序扩张,加大低效产能压减力度,确保产能总量维持在合理区间。
坚决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落后工艺、落后产品。严格执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运用市场化、法治化等综合手段加大淘汰力度,利用碳排放、污染物排放、能耗双控等长效约束机制遏制过剩产能扩张。
严格行业能效约束。对标国际先进能效,确保拟建、在建项目建设达到能效标杆水平。对能效低于基准水平的存量项目有序开展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提高生产运行能效。发挥能耗、排放等约束性指标作用,严格执行有关标准、政策,加快低效产能有序退出,确保能效基准水平以下项目全部清零。
组织推动水泥错峰生产有序开展,有效避免水泥生产排放与取暖排放叠加。加大落实和检查力度,充分利用激励约束机制,调动企业依法依规实施错峰生产的积极性。
2、提高材料保障能力
聚焦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以及乡村振兴、消费升级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需求,拓展完善建材服务体系和应用领域,提高中高端产品比例,大力发展建材加工制品,推动行业加快向轻型化、制品化、高端化转型,为社会提供绿色、低碳、健康、高性能、部品化、高品质的建材产品。强化应急管理要求下抢修抢建工程用材料的供给保障能力。
针对国防军工、智慧城市、极端环境等重大工程和制造强国建设需求,在深地深海、空天科技等前沿领域,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加强产业链上下游衔接联动,促进产业协同耦合发展,突破关键材料制备与应用短板,加快特种水泥、特种玻璃、特种陶瓷、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人工晶体、矿物功能材料的研发与应用,提高关键材料保障能力。
以新材料首批次保险补偿机制、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工业强基“一条龙”等政策为牵引,加快推动新产品推广应用与技术迭代。
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重点发展高性能铝硅酸盐玻璃、高性能硼硅酸防火玻璃、药用玻璃、高纯石英玻璃、更高世代玻璃基板、超薄玻璃基板、高性能多功能镀膜玻璃、激光玻璃、防辐射玻璃、超低膨胀微晶玻璃、一次成型柔性玻璃、高品质特种光电功能玻璃及制品;陶瓷过滤材料、氮化硅精密陶瓷轴承球、氮化硅陶瓷弹簧、氮化硅纤维等高性能氮化硅陶瓷制品、高放射性核废料固化材料、耐高温高稳定压电陶瓷、超高温陶瓷;高性能碳纤维及其制品,连续玄武岩纤维及其制品,石英纤维及其制品,高强、高模、耐碱、低介电、低膨胀、耐辐照、本体彩色、高硅氧、异形截面等高性能特种玻璃纤维,玻璃纤维深加工制品,热塑性复合材料制品,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轻量化用高性能复合材料制品;高品质人造金刚石和金刚石膜,第三代半导体晶体材料、深紫外级氟化钙晶体材料、高居里温度弛豫铁电单晶材料、新型中红外激光晶体;高性能光导识别材料、气凝胶制品、薄膜太阳能电池、高性能绝热材料、石墨烯新材料等前沿新产品。
矿物功能材料:围绕生物医药、农业农村、环境治理、新能源、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等领域需求,重点发展石墨烧伤敷料、快速凝血止血材料、靶向药物载体/智能药物载体材料、抗菌材料、医用滤膜材料;土壤改良治理材料、复合矿物肥料、高效农药载体材料、禽畜饲料用替代抗生素材料;重金属污染吸附材料,水污染治理材料、空气净化材料;石墨军用隐身材料、高性能柔性石墨材料、石墨导热散热材料、大规格细粒度等静压石墨材料、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材料、高温冷气堆用核级石墨材料;新一代信息显示玻璃基板用石英材料、电子级超高纯石英材料(SO2≥99.998%)、纳米球硅微粉石英材料、阴极电泳漆用煅烧高岭土、高效隔热保温材料、超细高导热绝缘填料、增材制造(3D打印)粉体耗材、高性能重晶石防辐射材料、高纯石墨材料(C≥99.99%)、高性能无机凝胶、矿物基复合材料、无机阻燃剂材料、石墨烯粉体材料等非金属矿物功能材料。
水泥与混凝土:重点发展低钙水泥熟料、低熟料系数水泥、硫(铁)铝酸盐等特种水泥、新型固碳胶凝材料等新型低碳水泥、超高性能混凝土、低胶凝材料自密实混凝土、高抗蚀高耐久混凝土、自修复混凝土、智能功能混凝土、固碳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加快发展专用水泥、低碳水泥、混凝土掺合料、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高耐久水泥制品和部品部件、水泥基复合制品。
玻璃:重点推广应用低辐射镀膜(Low-E)玻璃、真空玻璃等高效节能玻璃,安全玻璃、防火玻璃、光伏玻璃、光热玻璃、薄膜发电用玻璃、减反射玻璃、汽车玻璃、自清洁玻璃。
陶瓷:重点发展陶瓷大板、陶瓷薄砖(板)、陶瓷岩板、瓷抛砖、发热陶瓷砖、陶瓷墙面一体化发泡板材、高强度烧结透水砖等新型建筑陶瓷产品,发展文化艺术砖、改善健康环境的陶瓷砖、高可靠性防滑地砖等功能性陶瓷砖,光伏配套屋面陶瓷瓦,高效节水便器、智能卫浴、具有保健功能的卫生间用品,整体卫生间,适老卫生洁具,推动陶瓷砖薄型化、卫生陶瓷轻量化、卫浴产品智能化发展。推进3D打印技术在陶瓷生产中的推广应用。
墙体材料:开发低容重、高强度、自保温砌块产品,重点研发具有部品化、标准化特点的轻质、高强、隔音的隔墙板以及集“结构、保温、装饰”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围护板材、蒸压加气混凝土屋面板和楼层板。重点发展自保温砌块、复合保温砌块、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烧结装饰砖和装饰砌块、烧结透水砖、保温装饰一体板、隔离式保温板等功能化墙体材料,发展轻集料混凝土墙板、加气混凝土墙板、水泥发泡外墙板、水泥纤维板,提高外墙复合保温墙板、轻质内墙板、集成式一体化外墙、烧结制品制造的内外墙板和构件以及屋面系统等装配式墙体部品部件的通用化、标准化、模块化、系列化水平。
耐火材料:重点开发新型低碳水泥窑用关键耐火材料,发展水泥窑用模块化节能窑衬、玻璃熔窑用低导热熔铸耐火材料、低导热硅莫砖、高效纳米绝热材料、节能环保无碳钢包衬砖、节能高温喷补涂料等高效节能耐火材料,大型水泥窑、石灰窑用镁铁碱性砖,RH精炼炉用无铬不烧砖,环保型结合剂,固废耐火材料回收利用各类浇注料、钢包衬砖等环境友好耐火材料,长寿命刚玉尖晶石砖、JP系列高强耐磨浇注料、优质硅砖、玻璃窑用长寿碱性砖和高抗蚀熔铸耐火材料(寿命12年)、冶金工业用复合梯度结构长寿功能材料等安全长寿耐火材料。
砂石骨料:全面推广利用尾矿、废石等生产机制砂石,重点发展粒形、粒径、级配、含泥量等均达到优质指标的精品砂石骨料,积极推动CO2矿化骨料、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处置。
石材:重点发展薄板、复合板、石材创意设计产品、石雕石刻及异形石材、无机人造石等产品。
3、优化产业组织结构
鼓励企业开展跨区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资源配置。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领航企业,发展壮大中小企业。培育一批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相互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探索建立与国际标准相一致、符合行业特点的社会责任指标和评价体系,发布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提升行业企业社会责任绩效。
4、推动产业布局优化
严格执行《产业发展与转移指导目录》,深入推进建材产业有序转移和转型升级。加强产业布局与能耗、碳排放双控政策的有效衔接,依据现有产业基础,统筹资源禀赋、运输半径、区域供需平衡、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推动行业集中集聚发展,形成规模效益。科学投放砂石资源采矿权,合理布局一批大型机制砂石生产基地。
推进产业园区循环化发展,完善循环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循环耦合发展。加快既有园区和产业集群升级,开展节能减排、循环利废改造,实现新建园区高标准绿色化规划建设,推动建设建材行业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5、延长产业服务链条
推动市场主体参与服务供给,重点发展研发设计、评估咨询、工程总承包、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检验检测、认证评价、节能环保和文化建设等服务领域,构建形成建材全产业链服务体系,推动行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由生产型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变。
(三)提升创新发展水平,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
1、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围绕清洁高效生产工艺,强化绿色化、智能化改造,全面提升行业技术装备水平,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开展重点领域前沿技术攻关和储备,加快攻坚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共性技术和装备。围绕行业节能减污降碳的重大工艺、技术、装备、产品,开展化石能源替代、低碳零碳工艺流程再造、新型绿色低碳胶凝材料、污染物超低排放、固废资源化利用等具有迭代性、颠覆性技术攻关,以及广泛应用于国防军工、航空航天、深海、极地、深空等领域的建材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的重大科技专项攻关,培育一批“杀手锏”技术,形成高端自主知识产权。
专栏3 技术创新重点方向
无机非金属新材料行业:研发新式大容量、高安全、高耐久存储器用石英玻璃材料及大尺寸高均匀合成石英玻璃,开发高品质、大尺寸石英玻璃制品、超低损耗光纤用大掺量掺氟石英玻璃。重点研发大尺寸、多规格锂铝硅玻璃、核动力堆高放射性废液固化玻璃等,特种玻璃的熔化成型技术。突破高性能氮化硅陶瓷制造技术装备、高性能碳化硅陶瓷制造技术。研发推广增材打印等新材料技术产品。提升陶瓷结构功能一体化结构设计,开发凝胶注模产业化工艺。重点开展集成电路用氧化铝陶瓷基板与超精密碳化硅陶瓷零部件、陶瓷轴承球、超高速飞行器装备及高性能发动机高温部件用碳化硅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5G时代微电子通讯用关键微波介质陶瓷等材料制备关键技术攻关。强化精密小尺寸器件和大尺寸、复杂结构部件的成型、烧结技术、低成本规模化制备技术,实现典型部件在微电子装备、精密装备等高端装备的应用。重点突破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生产装备、复合材料智能化生产技术与装备、高性能碳纤维及制品生产装备、各类高性能玻璃纤维池窑化生产技术与成套装备、玻璃纤维池窑智能化低碳化生产技术与装备、玻璃纤维制品智能化生产技术与装备等。开发新型保偏光纤、色散补偿光纤、稀土掺杂光纤、光纤光栅等,实现远距离、低衰减、高抗扰信号传输。重点开展高性能无机纤维材料基因工程研究,开发超高强度、超高模量、耐老化、耐水解、低膨润、低介电损耗等高性能玻璃纤维制备技术,开展极端服役环境下重大工程用高性能纤维及预制体技术研究。研发推广纤维表面处理技术、树脂基复合材料制品回收再利用技术、大型和复杂构件成型工艺,降低碳/碳、碳/陶复合材料生产成本,扩展高性能复合材料应用范围。重点研发电子通讯用中高端玻璃纤维电子布系列产品、基础设施及建筑用玻璃纤维智能化土工织物制品等。重点研发100米级及以上超大风电叶片、70MPa以上车载高压复合材料储氢气瓶的轻量化设计与优化技术、玻/碳纤拉挤技术,形成标准化的智能生产流程体系,在风能、氢能领域实现大规模应用。重点开展大型客机高性能复合材料关键技术研究、深海复合材料耐压舱段研制及示范应用。研发推广包括绝缘体结构上硅与镓、砷、铟以及其他各种氮化物等III-V族材料可控结合、具有飞秒激光写入特征的硅晶片、低吸收高膜损伤阈值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大尺寸锗酸铋(BGO)、溴化镧、溴化铈、硅酸钇镥(LYSO)等闪烁晶体,深紫外级氟化钙晶体、高居里温度弛豫铁电单晶的产业化制备技术,推动单晶块体材料向多晶、薄膜、阵列和纤维材料等部件发展,突破晶体在核工业、医院、安检、工业CT、石油勘探、储能、量子通信等领域工程化应用与自主可控。
矿物功能材料行业:攻克非金属矿精深加工等关键共性技术,推进非金属矿分级提纯、晶形保护、粒形粒貌控制技术,研发石墨、萤石等战略矿产精深加工技术及重点矿种新一代开采技术。研发推广基于材料基因组计划的矿物材料高通量预测、制备和应用,基于地勘大数据的黏土类矿物分类精细开采技术及应用、纳米尺寸下矿物材料的结构特性及物化性能研究及应用、物联网在线激光粒度粒形监测与控制系统、非金属矿物材料高值化制备及其智能制造工程成套技术、非金属矿加工过程中晶型结构的保护新方法、石英砂深度提纯工艺及装备、凹凸棒石替(代)抗(生素)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应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用海泡石基稳定剂制备技术、硬石膏高温活化复配生产降镉土壤调理剂工艺与应用、黏土矿物靶向药物载体制备关键技术及应用、芯片封装用低α辐射金属氧化物粉体材料的工业化生产等技术。
水泥与混凝土行业:推动水泥深度脱硫脱硝、化学团聚强化除尘、高效低碳节能等新技术研发,完善推广SCR高效氮氧化物减排技术、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污泥、危险废弃物技术、大比例替代燃料技术,研发氢能、电能煅烧水泥熟料新工艺新装备、水泥熟料新型循环悬浮煅烧技术与流程再造、二氧化碳捕集新工艺等技术。研发新型节能粉磨技术装备、水泥窑炉高性能隔热保温衬料、粉尘及氮氧化物低成本综合减排等工艺装备。加快新型耐高温滤材的研发和应用。重点研发新型低碳胶凝材料制备与应用示范、新型固碳胶凝材料制备及工业窑炉尾气二氧化碳材料化利用关键技术,重点开展水泥窑炉烟气二氧化碳催化转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